“岫姐姐”是仁爱慈善基金会
龙泉之声倾听热线的一位老朋友,
她定期给热线来电话已持续有六七年了。
 
慈善热线的设立初衷很简单
就是倾听电话那头的烦恼
 帮助疏解对方的内心的郁结。
 
早期,热线电话接听量不多,
岫姐姐的来电就格外引人注意。
记得当时,
小组还专门开会研讨过岫姐姐的情况,
不知谁还给她起了个这么亲切的名字,
大伙一直惦记着她,
而岫姐姐对热线也很是信赖。
这么多年过去了,
志愿者都换了一批又一批,
但岫姐姐与仁爱慈善的联系
却未曾中断。
 


记得和岫姐姐交谈时,
主要就是围绕她所关注和熟悉的领域
展开话题,
很少涉及宗教、信仰这些高大上的话题,
自己也没想给人家开什么佛教知识专业课。
 
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交流
得益于师父的教授。
在热线室墙上贴有一些师父的法语开示,
但师父的广大教授
不仅仅局限在这几句话里。

同样地,
佛法深邃的内涵
也绝不是我们思维意识所理解出来的那样。
所以,在和来电者的沟通过程中,
我没有盲目地套“公式”,
去生搬硬套一些佛教概念,只是在聊家常。
 


岫姐姐很苦恼,
总说自己有病,要去看医生,
需要吃药,
纠结过去那些人为什么对她不好……
她自己形成了思维定势,
把自己牢牢锁定在这种模式当中难以挣脱。
 
在与她的交谈过程中,
不觉间自己内心就会起烦恼、会焦躁。
“这个人怎么回事?
怎么说都不行,
这么长时间了还跳不出来那个圈子,
总把自己沉浸在过去的纠结中……”
很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劲头。
 

(资料图,和本文故事无关)

静下心想想,其实,
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么,
只不过显现的程度不同罢了。
我们都习惯于给自己贴标签,
也善于给别人贴标签。
因为我们认知自己和世界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烦恼。


依稀记得,热线开设初期
大家在电话交谈中情绪基本上比较平静,
虽说没有多聊得来,但也少有“谈崩”的情况。
可能还是缘分有别吧,
自己也曾接到过一些一言不和就被骂的电话。
现在想来,也都是习气使然,无须在意。
我们对于来电者的认知也不真实、不准确,
最多只属于昨天、只属于上一秒。
 

所以,如果接线遇到不相应的人,
千万不要有什么畏惧、自卑心理。
为人处世,接人待物,
本就不是一件易事,要放平心态。
即使是圣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会有难堪不顺的时候,
而圣人和凡夫的差别就在于
面对这些情况时二者心态的不同。
 

(资料图,和本文故事无关)

所以再次接到岫姐姐电话时,
我就会提醒自己
将那些成见尽量清零,
重新开始认识对方,仔细了解对方。
 
正因为交流时心态的转变,
我对岫姐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我发现她很重感情,人很聪明,
也很敏感、有能力、有阅历,
自己去过世界各地不少地方。
当然,她也非常有毅力。
她非常渴望与人交往,
回归社会,回归常人生活。
 
站在岫姐姐的角度,
她认为自己是患病了,
目前的状态是理所应当的,
没有信心走出来;
而我通过跟她交谈,
认为她本就是个正常人。
 


这可能是我们对话过程中的矛盾所在。
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沟通难易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些矛盾。
面对来电者,我该以一种什么心念对待。
如果从彼此平等的角度,
从换位思考的角度,
从真心希望对方好的角度出发,
对话就会比较轻松。
真正关心他,为他好,
对方是能够感觉得到的。
 
说实话,和几年前相比,
岫姐姐现在变化很大。
在交谈中,
她能够清晰迅速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虽然她依然会念叨那些过去),
最重要的是笑声越来越多了。


希望通过热线这个平台,
我能够继续学习说话,
学习好好说话。
多说接地气的话,
多讲暖人心的话。
这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和要求。

文编:凯瑞   艳丽    美编: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