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县,郊外一个小村子,婷婷家。
九十多岁的祖奶奶盘腿坐在炕上,用陌生的眼光打量着这些身穿“黄马甲”的“不速之客”;奶奶依然热情,拉着志愿者的手,嘱咐坐下来一会吃饭;爸爸脸上挂着难得的笑容,忙着张罗摆放餐桌、碗筷;婷婷也是一脸久违的灿烂,帮着家人忙前忙后,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
志愿者是如约来婷婷家吃午饭的,贴饼子、生菜小葱蘸酱,还有炖的鱼。玉米面是自家产的,生菜小葱也是自己产的,人们吃起来,有了一股原始的味道。
这顿简单而又“稀罕”的饭,婷婷的奶奶和志愿者们等了整整三年。
婷婷是仁爱助学一个关怀的对象,已经读初中了。她和爸爸、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年前,当志愿者来到婷婷家走访时,目睹了这家人的生活状况,也体悟到孩子奶奶的热情,还有生命中那一股坚强。
当时,爸爸得了中风,生活不能自理,走路也是一点一点的挪。后来,身体恢复的不错,但是又查出了尿毒症。“每个月要去透析几次。”奶奶和爷爷靠着平时扎花来挣点小钱,扎一个花,才挣三五分钱。
而在去年,志愿者来到婷婷家时,发现爷爷没有像往常坐在院子门口的大桌上扎纸花,奶奶这才说,人已经走了。
今年已经70多岁的奶奶身体还硬朗,志愿者每次到家里来,她都会拎上将近二十斤自己磨好的玉米面,硬往志愿者车里塞。
仁爱慈善有规定,不能要被资助家的东西。但每次看到老人家这样热情的送给人们礼物,不要,怕老人伤心,只能满足了老人家的心。
知恩图报,是老人纯净的内心想法,豪无杂染。面对仁爱的资助,老人无以回报,只能尽己所能,给志愿者带一点自己家的“特产”。
三年前,志愿者走进婷婷家后,老人便有了要请人们吃一顿家乡饭的愿望,但志愿者因为有规定,一直没有让老人家如愿。
今年,老人家得知志愿者要来的消息,就邀请志愿者一定要来家里吃一顿便饭,没有奢华,没有大菜,除了鱼是买来的外,都是自己家里产的。
志愿者商量后,决定吃这次饭。
在吃饭的时候,爸爸说了现在的境遇:看病几乎由政府来买单,没有什么负担;家里的土地被征了,要种树,每亩每年给一千多块钱补贴……日子尽管还紧巴巴的,但是好了许多。
婷婷上了初中,墙上贴满的奖状是最好的答案——孩子学习很好,也善解人意。
吃饭中间,因一个志愿者临时有事,没有到场,她的孩子和婷婷年龄差不多,前几年也参与了助学,和婷婷结下了很深厚的感情,就现场视频连线了一把。这头,婷婷显摆着给这个孩子送的礼物;那头,在嘘寒问暖,问婷婷喜不喜欢她的礼物……
坐在炕沿儿边上的祖奶奶,偶尔“好奇”的插话,询问着什么,对“陌生”的志愿者表现出很大的“好奇”。
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奶奶还给志愿者每人准备了一份当地特产——著名的绿豆糕,奶奶指挥婷婷去买的。
志愿者满心欢喜地吃着“久违的贴饼子”,等了三年的简单的午餐。
告别时,奶奶依然拎着一袋二十多斤的袋子,放在了志愿者的车上。家里的地改成林地了,自家产的“棒子面”以后就没有了。
长大懂事的婷婷,拥有爽朗笑声的奶奶,充满温情的家……
告别是暂时唯有陪伴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