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8岁的老人住院了,诊断为肝癌晚期。老人的手已经出现水肿,痛苦异常。儿女们焦躁不安,甚至质疑医护人员的治疗是否适当。
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知道,面对现状,医疗手段已经无力,即使尽全力抢救,也只是增加患者的痛苦。于是,他们试着向患者子女提出了不进行抢救,而采用种种手段减轻老人痛苦,帮助她平静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建议。家属经过考虑,同意了医院的建议。
老人没有采取任何急救措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帮助她减轻痛苦的医护措施,以及耐心的聆听、温和的抚触,音乐治疗师还为老人精心挑选了歌曲。
最后,老人安详离世,家属的情绪也很平稳。办完后事,家属特地回到医院向医护人员道谢:“医院所作的,正是我们想要的,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提出这个需求。”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中,家属所说“这正是我们想要的”这个医疗服务,有一个名字叫做“安宁疗护”。
2018年10月19日,仁爱生命关怀项目志愿者参加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老年医学科举办的“愿做生命幽谷中的一束暖光”人文医疗沙龙。
人文医疗沙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举办了,旨在更好地结合医疗与人文,探索更好的疗护方案。
本次沙龙集中了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护人员、音乐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慈善志愿者、芳香治疗人员等,是一个多角度、多专业的交流会,取得了热烈的反响。
安
宁
疗
护
这个概念,您了解吗?
2017年2月国家卫计委办公室发布的《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中指出:
“安宁疗护实践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
安宁疗护包括症状控制、医患沟通、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反应、尊重患者权利、社会支持体系、死亡教育、哀伤辅导等内容,是医学、人文与科学的紧密结合。
连氏基金会的最新调查数据(2015年度)显示,全世界只有8%的国家有完整的安宁疗护体系,而每年有超过六千万临终病患,只有10%能够得到安宁疗护,供需严重不平衡,而我国大陆的情况更不理想。2015年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临终质量指数排名中,中国大陆仅名列第71位。
实际上,安宁疗护于1987年就进入了中国大陆,至今已经超过30年了。
为什么安宁疗护在我国大陆发展如此缓慢呢?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在于“观念”,也就是国人面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是所有人最不愿接受的结果,患者、家属、医生都尽力回避,往往造成过度医疗、无效救治的局面,既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又增加了家庭的财务负担,还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当然,这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社会舆论宣传不足,社会知晓度低也有很大关系。
作为一家有着社会责任心的百年医院,同仁医院在安宁疗护的探索上也走在国家前列。
2017年11月,同仁医院老年科正式成立了安宁疗护评估小组,尝试在临床开展安宁疗护。近一年来,共为百余位患者实行了安宁疗护服务,其中25位患者已安然离世,受到患者家属的较高评价。
对于这些生命已经临近末期,没有希望治愈的患者,医院在征求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同意后,不再进行过度的抢救,而是引导患者和家属正确面对死亡这一自然过程。医护人员尽力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志愿者去病房探望患者,与患者畅谈,聆听老人们回忆自己的人生(有的患者幽默地把这种陪护称作“话疗”);对于某一些患者,还会有音乐治疗师带来乐器,到病房里演奏。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紧密联动,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
仁爱志愿者分享陪伴心得
在对一位患者的疗护中,医护人员发现她的情绪异常,经过与其女儿的沟通,打开了母女多年心结,老人安然辞世,女儿也终无遗憾。
一位患者反复住院多次,家属心力交瘁,最后经由安宁疗护平静离开,医护人员持续关怀家属,帮助其走出悲痛。
一位患者在疾病的折磨下非常虚弱,芳香治疗师带来植物精油,滴在手掌上让她轻嗅,清新的芬芳让老人身心舒展。治疗师继续用精油为她轻轻按摩双手,身体上的抚触也令老人很快放松。治疗师说,如果由亲人(如子女)来进行这样的抚触,效果会更好。其实,这样的疗护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让家属与患者之间多一分连接,让家属有更多机会去照顾亲人。
仁爱生命关怀项目的志愿者长期到病房陪护患者,进行“话疗”。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这些亲切、耐心的志愿者是最好的倾听者,帮助他们重温自己人生的精彩片段;志愿者则感到,这些老人的话是最珍贵的礼物,是他们的人生经验、生命总结, 这样慷慨地赠送给自己,值得珍惜,所以倍加感恩。
生命终结之前的时光,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只有到了生命的尽头才会意识到,它就犹如一个生命的幽谷,人迹罕至。但是,正如本次沙龙中清华大学心理学陆博士所言:“面对死亡焦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面它。学会如何好好死去,就是学会好好生活。”
安宁疗护就如一束暖光,投入这生命的幽谷,照亮它,温暖它。
淡淡烟 | 文章
千里芳草 | 校对
芳花影 | 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