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天我就要死去
                                                                                                                          ————  仁爱慈善生命关怀的人会来吗?


      试想一下,假如明天我就要死去,会有哪些事发生?会有哪些遗憾?那时我会希望谁留在我的身边?他们要和我说怎样的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视频《最后一程的温暖》,这是不久前协和医院负责“缓和医疗”的大夫给仁爱生命关怀志愿者们推介的。

      视频记录了一个生命在这里的安详离去。


       今天,我们之所以讨论死,是为了更明白地活着。死,似乎是人人都忌讳的话题,因为不吉利嘛。可是谁又能躲得开呢?自古知识分子骂人最恶毒的话就是:你不得好死。确实,无疾而终,即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离世,可能是我们很多人最希望的一个结局。
      未知死,焉知生。 无论通往死亡的路程还有多远多长,或者多近多短,我们都必须清晰,死亡是我们的必修课。


      人人都认可优生,我们都把最好的给将要出生的孩子;却很少有人想到“优死”。
      你知道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天天在和死打交道。他们直面死亡,研究死亡,天天和临终的人或者刚刚去世的人在一起。他们面对那些即将跨越阴阳两界的生命,进行最后的关怀、疗护和帮助。他们所做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优死”。


      他们就是仁爱慈善公益基金会生命关怀部的义工们



      仁爱慈善基金会项目之一是生命关怀。
     
      生命关怀工作主要内容是关爱长期病重不能自理者以及临终之人,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生命关怀,同时提供无偿助念服务,给予生命新的重生。
      生命关怀涉及临终关怀的内容临终关怀,也被称之为缓和医疗,在我国台湾地区被叫做安宁疗护。
      虽然名称不同,但共同的理念是维护和尊重生命,接受死亡是一个正常过程;既不刻意加速也不拖延死亡的到来;给生命最后一程温暖的守护。

      比如,缓和医疗反对安乐死。因为安乐死,是因为痛苦而解决人;而缓和医疗,是为人解决痛苦。这是多么大的区别!

       今天,台湾地区的安宁疗护已经发展20余年。而大陆,则刚刚起步。


      为了让即将去世的人体面、从容而有尊严,他们视陌生人为亲人,视素昧平生的病人为自己的家人。他们一次次走入别人的生命,给他们的最后时刻以最温暖的陪伴和护理。

      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生命关怀部的李金茹老师

      生命中的孤独和苦难,谁也不能代替。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怀,却能够在彼此内心生根,不断生发出爱和希望。

      仁爱生命关怀李金茹老师十几年如一日,以佛法的智慧和学诚大和尚的理念为指导,走近一个个生命,靠近一颗颗心灵,用真心和真情去关爱那些病人,在一次次的临终守护和中阴助念行动中,给那些生命以最终的关怀和精神慰藉。

      看她面对病人时的举动和神情,我们看到的是自然、宁静、平和、同理和慈善。她是在用全部的身心践行着大乘菩萨之道。
     

      年轻的张舵师兄:睿智、亲和、有能量


      关于优死,我觉得第一步就是要直面死亡。
      我们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明白当下的生活有没有意义,乃至每一个念头,对我们的无限生命是否有意义;我们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明白为什么要修行;我们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明白最亲最爱的人,我们要用怎样的方式去对待。
      直面死亡,才能接受死亡,不再畏惧;直面死亡,才是真正的智者;直面死亡,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着。如果你以为自己与死亡还遥远,于是掩耳盗铃,得过且过;那么当死亡真的来临时,留给自己的恐怕只有害怕、慌张、懵圈儿、茫然、后悔了。
      因此,我们要建立向死而生的生命观。要建立向死而生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要通过了解死亡了解生命。
      一个对无限生命负责的人,一定能以直面死亡的智慧、勇气和方法,去处理当下的生活和生命,包括对待自己,包括帮助他人。
      我想以上这些,也是生命关怀的意义之一吧。

      关于死,我想和您分享三句话:

      1.我们一定会死去,问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

      黑白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来捉我们。只有修行极好的人,才会预知时至。我们还不能。
      当今的我们,被所谓的现代化发掘出了深度的贪婪和欲望,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大大颠倒:看看整天围罩着我们的雾霭;看看癌症的发病率;看看医院里天天排着的长队;看看每夜每晚满街骚动的人群……生命本来无常,人类不作不死的共业更是加速了我们的灭亡。
      谁知道明天又会看到谁离世?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过。就像西藏的小喇嘛睡前将盆碗扣着放,把每天看成一个终点。这样即便明天就走了,也不留遗憾。

      2、我们一定会死去,但实相是我们死不了。

      我想告诉亲人们的是,“人死如灯灭”是不科学的说法。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只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转换。
      《楞严经》中记载了波斯匿王与佛陀的这样一段对话——
      佛告诉波斯匿王:你还知不知道在你身体消灭时,你的身中另有不灭的东西存在?波斯匿王合掌对佛说:我的确不知道。
      佛说:我现在把不生不灭的自性,给你显示。大王!你多大年龄看见恒河水的?王说:我三岁时,慈母带我去朝礼耆婆天,经过这条河时,就知道是恒河水。
      佛告诉大王:你三岁时看见这条河水,直到十三岁时,这水有什么不同?王说:和三岁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今天我已经六十二岁了,这水仍然没有什么不同。
      佛说:今天你哀伤自己的头发白了,面皮皱了。可见你的面皮必然比孩子时候皱了一些。那么,你今天看恒河水和你幼小时候看恒河的“见”,有没有年青和衰老呢?王说:没有!
      所以,见恒河的“见力”(即心识)没有变,没有衰老。没有衰老,当然就没有死亡的可能。
      死亡的只是你的肉身。你的心识不会死,会一直“活着”。

      3、我们一定会死去,只有佛法能帮到我们。

      佛陀为何而来?他是为一切众生的生死因缘而来。佛陀的教诲就是要我们超越生死,让我们可以主动选择生命的方向。
      东方的琉璃药师佛为我们开启了生的法门;而西方阿弥陀佛为我们通过死开启了通往来世的法门。依照佛法的智慧,利用中阴身这个生命极佳的机会,让我们在死亡这个生命的十字路口,实现生命更高层次的超越,这是死亡带给我们正能量的重要意义。
      死亡来临,心识将与身体分离。如果我们平时修行得够好的话,在临终一刻,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心识。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平静和感恩,温柔与安详,中阴时自然投身向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持念佛号一心不乱,自然能往生净土。
      将死亡当做选择未来的机会,没有害怕恐惧,没有迷信幻想,没有悲伤痛苦,只有安详、平静和慈悲。只要能左右当下的念头,你就能左右未来。如果有机会让我们重新选择人生,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安排!

      关于念死无常,慈悲的贤书法师说——


      倘使还想再恋一会儿床的话,那就想想死亡和无常;倘使今天的功课还没有做完,心想算了吧,就要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看看能不能想起自己的死亡和无常;倘使那些烦恼啊,名利啊,争执啊,纠结啊,痛苦啊全都现前的时候,看看能不能提起死亡和无常。真提得起来,世间的那些破事,实在是算不得什么。时常地想一想,下个星期,我就翘辫子死球了,看看自己怎么用功。

      关于向死而生,教我国学的易菁老师是
      这么说的:


       死亡的话题,对修行者来说是很自然的。如果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过,心就会变得很柔和、很宽广。
      人死了以后会如何?一般人都认为死后什么没有了,所谓“人死如灯灭”。其实不然。《道德经》上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生时的状态;而死时是“负阳而抱阴”,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而存在。人死了就没有了,是断灭见。人死时,只死了一部分,不死的东西才是需要修炼的东西。
      依着“见地”去转换生命的形式。带到下一世的东西是要修炼的东西——心识,不是肉团心,是念头、思维、元神、精神、灵魂。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当肉体分解时,心识会延续下来,然后决定你投身到哪一种生命的形式。

       所以我们这一世来这里,是来改造生命的,要面对自己的真实状态,心灵的屠刀放下后才能成佛。心识的力量决定了你的投身。例如放生的一刹那,心的放生才是真正意义的放生。心识的力量使你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能力,但你意识不到。
      死亡时色身毁坏,山河大地会土崩瓦解,只有心识不增不减。心识的力量变得无比强大,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放大七倍,所以旁人说话时一定要轻,更不要放炮、杀生。


      看看李开复在《向死而生》中是怎么感悟的——

      在52岁生日前不久,我被医生宣判得了第四期淋巴癌。在毫无防备下,我战栗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离得那么近。我终于放下热爱的工作,回到台湾接受治疗,被迫补修死亡学分。
      这段不在我人生计划里的“假期”,意外让我的生命有了深刻的回旋,除了我的身体有待修补,没想到我的心灵也神奇般地得到滋养。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我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伊壁鸠鲁说,我们死后的世界,一如我们出生前的世界。
      你的死亡学分有多少?
      修行是为了改变心识,不是为了改善色身。把色身的需求一一放下,回到心识的修炼,才是真正的修行。心识可以改变当下的世界,也可以改变未来的世界。因此,通过修行改变心识,是我们此生活着最重要的一件事,更是有利于无限生命的第一要事。

      普贤菩萨警众偈: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贤勇感言:
      今晚脱下鞋和袜,未知明日穿不穿。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最后,还有很多个为什么的朋友,请一起来看个视频。

      >>>>
      ↓临终时刻的真相



      如果您对生命关怀感兴趣,请关注他们。
      如果您认可生命关怀项目,请加入他们。
      李金茹老师:15300066938(微信号)
      侯丽颖老师:13718269867(微信号) 

      名词解释:
     
      舒缓医学(Palliative Medicine):
     
      更多时候被翻译为姑息医学,在香港被译为舒缓医学,在台湾被称为安宁疗护,在新加坡被称为舒缓医学舒缓医学。
      是对已无治疗反应生存期有限的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疗和照护,是以减轻痛苦追求临终的安详与尊严为目的的学科,是一门医学专业技术与人文结合的学科。
      自上世界60年代以来,舒缓医疗在临床逐渐得以推广。国内这一学科才刚刚起步,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和肿瘤内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团队服务和全人服务为特色的舒缓医学治疗。

     
文  张文勇 | 美编 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