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21日参加了易县助学,距离上次助学竟然有半年之久了,到了集合点看到了陌生又熟悉的笑脸,心里暖暖的。这次活动44名志愿者,看望51名学生。我们是第7组,看望了3名学生。

图1:2017年5月20~21日易县仁爱助学走访大合照

        第一名学生是贺小静(化名),目前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觉得她特别可爱——胖胖的,肉乎乎的。她的父母离异,父亲再婚了,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但由于妈妈长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照看她,就把她寄养在外公家。聊天中,她的妈妈当着孩子的面,毫不避讳地说她也要再婚,而且不会带着小静一起生活,孩子就送给外公了。此时此刻,“送”这个字显得格外刺耳。孩子并非一件物品,岂能说送就送?没想到,听到此话的小静却异常镇静,看样子,她应该不是第一次听到妈妈讲这样的话了,心中有种说不出的酸楚。小静的妈妈还说孩子同意她再婚,说得是那样轻描淡写,那样云淡风轻,难道作为一个妈妈真的不明白孩子那颗无奈又委屈的心吗?哪有孩子真的愿意妈妈不要自己和其他人生活的呢?看着小静渐渐低下去的头,我们赶忙把话题转移到了其他地方。小静的父母虽然都在世,但又和孤儿有什么差别呢?没有得到父母的一点陪伴,一点呵护,一点关爱~而这些,不正是十几岁的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吗......

图2:受助者之一贺小静(化名)

        第二名学生张小帅(化名),他和贺小静是一个村的。父亲半身不遂后,母亲跑了,而且没有爷爷奶奶,孩子和爸爸一起生活。虽然知道助学的孩子都是孤儿,但是听到这儿,心还是不禁揪了一下。之前走访的孩子至少还有爷爷奶奶的陪伴,可是,小帅不但没有,却还要照顾不能自理的父亲。当知道我们来看望他,没有两分钟,他就飞奔到村委会,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由于天气很热,他跑得又很急,额头上和鼻尖上渗出了几颗晶莹剔透的汗珠,伴随着他大口的呼吸摇摇欲坠。一见到我们他就笑了,露出两排小白牙特别可爱,欣喜中还略带羞涩。从那一刻起,这个小男孩,走进了我们4个人的心里。

图3:受助者之一张小帅(化名)

        到了他家,腿脚不方便的爸爸正在椅子上坐着,他的姑姑也在他家,正帮他们洗衣服。和张小帅简单聊了一下,得知他学习不错,全班50多人,他能排到前十名。他的学校离家很远,村里只有他一人在那上学,没法和其他人一起搭车,他就骑自行车上学,从家到学校需要1个小时~到了冬天,经常是天还没亮就要出发,天黑了才到家。路途遥远,披星戴月,小帅却从没喊过苦。到了周六日,他也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可以享受假期,而是在家照顾他的爸爸,洗衣做饭,甚至还要忍受爸爸因为得了重病而乱发的脾气。一个16岁的孩子竟然承受了这么多,那么窄小的肩膀却扛着如此的重任,或许,对小帅来说,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吧~

        他很乐观,即使面对这种家庭环境,他也没有意志消沉。我们也会持续地关注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给他一个更正面的引导,让他更加自信,对生活更加有信心。

        第三名学生叫秦小森(化名),他的家庭同样悲惨。父亲去世,母亲也跑了。现在在大伯家生活,大伯家还有一个女儿。我们是在学校见到的他,他现在上初三,因为学习不是很好,现在从普通初中,转到了职教中心,学习汽修专业。孩子比较自卑,很腼腆,说话时一直低着头,话也很少,能感受到他非常有压力。感谢组里的周老师,给他鼓励。
      
  
图4:受助者之一秦小森(化名,左二)

        这两天的走访,让我对助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助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怎么才能让他们受益?持续的看一个孩子是很重要的,孩子也是认人的,总是同一个人去看他,他才能感受到我们不是一种形式化的关心,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其实不需要多少的话语,这样就能带给他们力量。我希望我不是一时兴起来做这件事,希望自己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去看望他们,陪伴他们,做他们人生中的一缕光,照亮他们前行。爱不需要太多语言,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个拥抱,有时是一种陪伴,有时,是一缕能够永远闪烁不会消失的光~

                                                                                                                                        (文编/周阳)